(資料圖)
隨著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和橋梁工程的持續建設,水下構筑物的數量越來越多。由于長期處于水下復雜的環境中,大量水下構筑物在服役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基礎沖刷、淘空、結構侵蝕以及自身老化等一系列結構性損傷,給工程的整體運行帶來了重要的安全隱患。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深職院”)研發的水下構筑物安全檢測機器人便致力于解決上述問題。記者15日獲悉,該項目日前已成功入圍第十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賽決賽。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團隊由來自各年級各專業共9人組成。
據介紹,此前深職院團隊負責人高兵受廣東粵湛建設有限公司委托,開展橋梁水下病害檢測的項目。在項目執行當中,團隊發現傳統海洋工程檢測中存在的工期長、病害有效檢測率低和設備及運營成本高三大難題。為此,高兵萌生了水下構筑物安全檢測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工摸探進行水下構筑物病害檢測的想法。這一產品的研發解決了以上三大難題。
高兵帶領團隊自研水下構筑物安全檢測機器人,使用聲吶差分定位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實現高精度水下定位及橋梁結構掃描,解決了傳統檢測出現的問題。截至目前,團隊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10余項等自主知識產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