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是人日。古代相傳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在造出了六畜之后,女媧終于在初七造出了人。
(資料圖)
那么,正月初七民間有哪些習俗呢?
dou
既然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那就要吃點好的慶祝一下。于是民間有吃春餅、攤煎餅、吃七寶羹、撈魚生、吃面條等習俗。
其中,七寶羹是我國廣東、福建等地的特色食物,它是用七種蔬菜和米粉做成的羹,各地選取的蔬菜略有不同,但都有個好意頭,能寓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比如蔥代表聰明,芹菜代表勤勞,芥菜代表長壽,等等。
民間認為在人日食用七寶羹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雖然從科學角度來講,有點夸張,但七寶羹富含膳食纖維,確實可以解春節大魚大肉的油膩,減輕胃腸負擔。
戴人勝、贈花勝
正月初七這天,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戴于頭上,也貼于屏風等處。李商隱在《人日即事》一詩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說的就是戴人勝這一習俗。
這一天,人們還會制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登高懷友
人日也是古代文人騷客筆下的“寵兒”。在人日這一天,人們喜歡登高、賦詩。而從詩作中,我們又能窺見人日的特質。
一個是思鄉懷友。比如,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薛道衡有《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另一個是祈壽。比如,李適《人日大明宮應制》寫道:“林香近接宜春苑,山翠遙添獻壽杯”。今天香港還有人日“食壽包”的習俗。
打工人“逗利是”
雖然正月初七是人日,但打工人卻要開啟營業模式。不過,好在廣東有“逗利是”的傳統,能稍稍緩解一下節后綜合征。
“逗利是”在粵語中是“討要紅包”的意思。在廣東,春節期間,小孩可以向長輩“逗利是”,結婚的要向沒結婚的派發“利是”。開工后,員工也可以向上司“逗利是”。大家組成大隊,浩浩蕩蕩逐層“掃樓”,發現“目標人物”,一擁而上,這樣的現場喜慶又熱鬧,惹得外省網友分外眼紅,紛紛要求將這一傳統推廣到全國。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