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網的潮汕英歌舞,今天(25日)在汕頭再度上演。
正月初四,汕頭市濠江區礐石街道珠浦社區迎來疫情之后的首場英歌隊新春巡游,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一路上,鑼鼓喧天,逾150人的巡游隊伍浩浩蕩蕩,舞步豪邁,給觀眾帶來撼人心魄的力與美。其中,珠浦女子英歌隊作為濠江區唯一的女子英歌隊,全員“00后”的陣容以及英姿颯爽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倍感驚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午8點半,巡游隊伍從三山國王廟出發,途經宮前、東門、北閘、西畔、南門及珠浦社區居委會,并在六個片區桌埕及珠浦文化廣場集中表演。伴隨著激越的鼓點,刻畫著獨特臉譜的英歌舞者手執長蛇,揮槌起舞,陣型變化多端,踏步聲、扣棒聲、喝叫聲不絕于耳,讓觀者熱血沸騰,聳然動容。
路道兩側,人山人海,市民游客紛紛用手機記錄下難忘的瞬間。“來之前就聽說潮汕傳統文化保存比較好,來之后感覺到文化氛圍濃厚,英歌舞十分震撼。”來自江西的周先生專程來到濠江觀看英歌舞巡游,對于女子英歌隊,他如是評價,“女子英歌表演起來,比男子英歌多了幾分柔美和英氣。”
來自江西的周先生帶著寵物從廣州自駕到汕頭看英歌舞表演。
記者獲悉,早在20世紀80年代,濠江就有女子英歌隊,但后來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一別就是二十多年。2018年,珠浦社區在男英歌隊的快速發展重建女子英歌隊,很快就組建起一支36人舞槌、8人打鑼鼓的隊伍,并在春節巡游中閃亮登場,延續至今。
現場,女子英歌隊的舞者雙手各持一根彩色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配合鑼鼓點、哨子聲,來進行敲擊的表演動作。動作矯健優美,柔中帶剛,表演起來即柔美又英姿颯爽,成為巡游隊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2年出生的黃燕嬋是這支女子英歌隊的“頭槌”,表演時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清秀的側臉非常顯眼。她告訴記者,自己練習英歌舞已經5年了,為了今天的演出,從昨晚1點多就到會場來化妝準備。“達濠英歌和普寧英歌的不同之處在于手槌的力度和方向,槌的大小也不同,但是弘揚的傳統文化內核是相同的。”她拿著手槌向記者示范。
黃文茵是英歌舞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今年只有13歲。在教練眼里,僅僅訓練了三年的她,頗有天賦,各種側翻、一字馬都不在話下。在今天的演出中,她也給觀眾準備了彩蛋——空翻劈叉,拉出一道橫幅“萬事如意”。因為身材嬌小,臉龐稚嫩,也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拍攝。
“我們整支女子英歌舞隊都是‘00后’。”珠浦英歌隊教練黃佳祥曾經作為男子英歌隊的一員,因為情懷如今繼續留在女子隊當教練,他告訴記者,女子英歌隊都是從各個學校中發掘出來的英歌舞苗子,此次參與巡游的有約50人,“因為疫情,近年來我們演出少了,但每周我們仍然堅持排練,為了這一次春節巡游,我們提前一個月就開始集訓排練,為了給大家呈現更好的英歌舞表演。”
黃佳祥坦言,跟“00后”溝通更需要耐心和親和力,有時候感覺自己像爸爸一樣管理著整個隊伍。“相比男子英歌隊,女子柔韌性更好,但是在力道上會有所欠缺,所以會專門設計一些適合女子英歌的動作,柔中帶剛。”黃佳祥希望未來英歌隊能夠常態化開展演出,他們也計劃創作男、女英歌同舞的作品。
據悉,源溯明代、傳承至今的英歌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融匯了喜劇、舞蹈、武術等表現形式,以“舞”與“武”相結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逐步從古老文化走向現代廣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傳統文化“活化石”。在民間,跳英歌舞歷來被視為吉祥的化身,人們認為跳英歌舞是“好彩頭”,逢年過節英歌舞都是當地過年氛圍感最強的傳統活動之一,祈福新年豐產豐收,風調雨順。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