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已經到來,不少家長發愁、焦慮,擔心孩子在家宅的懈怠,影響學習;是否需要報更多的補習班來保障學習?如何調整心身,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羅湖醫院集團特聘著名心理學專家桂冰,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一些建議。
01
作息要規律,保持適量的運動
當我們居家學習的時候,一定要作息規律,不熬夜,盡量11點之前入睡,每天要保持適量的運動,即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又可以緩解焦慮等負面情緒。
因為大量研究證實:當一個人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多巴胺等興奮物質,從整體上改變大腦神經遞質的分泌,根本上改善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
在《運動改造大腦》的那本書中有這樣一個研究:在美國一個公立學校(類似我們一個很普通的高中):在學生和老師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只是增加了一項被稱為“學習準備型體育課”的項目,要求學生每天參加1600米長跑,結果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17%;在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的考試成績也都有一個明顯的上升。特別是全球統考的TIMMS考試,在全美國,學生平均科學成績世界排名第18位,數學成績排名是19位,而這個學??茖W成績上升到全世界第一名,數學成績上升到全世界第6名,遠遠超過那些優秀的私立學校。而在德國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經過一個相對高強度的運動之后,背單詞的效能提高20%。
在大腦細胞層面的研究還顯示:運動可以促進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也就是為大腦提供營養的物質的釋放,使我們大腦神經元之間有更多的連結,變得更加活躍,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更聰明。
而對于不運動的生物研究發現:一個叫海鞘的生物,出生后要在12小時內找到珊瑚礁,否則就會死掉。他們在出生時大腦有300多個神經元,當它們找到珊瑚礁后,就扎在珊瑚礁上面不動了,因為他們不動了,也不需要自己的大腦了,所以,它們會把自己的大腦吃掉,被人當做不會動的植物。
運動和大腦有著這樣重要的關系,所以,我們無論是上學還是居家,都要保持一個良好的運動狀態,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02
合理安排學習
很多學生在考試剛結束,心身還沒有放松一下,就開始報了銜接班,開始了下一學期新課的學習,希望提前學習能在新學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扎實。
可是對于很多學生來講,特別是小學生,初中生因為反復學習同樣的內容,養成在學校上課溜號,學習效率低,依賴于補課的不良習慣,甚至由于持續處在緊張的學習狀態,沒有適度的放松,產生厭學甚至拒學的行為。造成學習上的過早“休克”。
建議同學們每天拿出適當的時間來完成假期作業,而不是集中把作業寫完,每天寫作業溫習的過程,會使所學的知識變得更加扎實。如果有時間,可以把下學期的新課做一些預習,了解重點和難點,帶著問題和興趣,跟著老師開始新課的學習。
03
保持和發展自己的興趣
比如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等。每天吃飯、洗漱的時候,可以播放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
有大量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對不同的刺激,興奮的區域是不同的,當我們聽音樂的時候,會使我們負責學習數理化的大腦的部分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放松,也會促進多巴胺等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緩解負性情緒。當我們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對事物會更感興趣,更放松、也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一個人最后的成就是自己的長項而不是自己的短板。
我們有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同學,從小擁有音樂的天賦,母親讓他學鋼琴,每天看著他練琴,小學沒畢業就考取鋼琴10級,從此他再也不去碰鋼琴了;另外一個學生也很熱愛音樂,從小學習鋼琴,彈琴是他最好的情緒表達和放松,上大學后,他除了學好自己的專業,還參加了學校的樂隊,創作班歌,走向音樂創作之路。
04
培養終生成長、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精神
青春期除了完成自己的學業之外,還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
在心理門診的工作中,看到很多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要求自己只能排名在前,當到了一個好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成績稍有落后時,就讓自己歸零、躺平甚至不能去上學,他們待在家里非常痛苦,因為他們太想優秀,卻不能接受自己暫時落后的狀態。
可是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沒有一個人會一路坦途,永遠在高光時刻,能讓我們走得更高、更遠的是在低谷中逆風前行的精神!而青春期則是培養這種精神的重要階段之一。
所以,無論我們的學習多么繁忙,都要拿出一點時間來運動,看一些紀錄片、讀一些經典、傳記;比如:國家記憶、大國工匠、大國崛起、動物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能夠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看到一個國家的衰落與興盛,一個社會的落后與發展;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功,以及自然的變遷!讓我們內心的世界變大,不會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讓人生歸零。
在門診,我經常問學生,你將來想學什么,很多學生會說不知道,或者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有個學生回答說:“就想學一個將來能賺很多錢,坐在辦公室、不累的專業。”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如果一個人的目標和社會價值比較貼近的時候,他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就會更高;如果和個人價值比較貼近的時候,他更不容易滿足和幸福。
在國家記憶的系列紀錄片中,不僅讓我們了解各個領域研究的內容,學科發展,還會看到一個人的奮斗歷程和他夢想的實現。神13的空中課堂開啟了多少孩子的航天夢。這也將為我們未來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提供明確的方向。
05
培養積極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ABC的理論,A代表事件,B代表認知,C代表結果,也就是我們的負性情緒不是來源于發生的事情,而是與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有關。
比如有個心理學上的小故事:有個銷售員來荒島上賣鞋子,他看到荒島上的人都光著腳,就非常失望的說:“天哪!他們都不穿鞋子!我賣給誰呀!”而另一位銷售員則興奮的說:“太好了!有這么多人需要鞋子 ”。
再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比如,有的同學,當朋友沒有及時回他信息的時候,就感到非常焦慮,覺得“他是不是有新朋友了?生我的氣了?不喜歡我了?”
其實,當我們處在負性情緒的時候,就容易變得敏感、多疑、自卑和內疚。
我們要理解情緒是有功能的:比如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是我們不想再受欺負,開始反抗了,這是一種自我的保護;當我們學會逆反的時候,可能會讓父母意識到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改變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注意傾聽我們內心的想法了。
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孩子們也有自己的煩惱。
有的同學說:父母聽不到我的聲音:比如母親認為水不燙,熱水燙腳舒服,我感覺燙,她每次都勸說,最后我沒辦法把腳放進去,結果燙傷了,她卻說我傻,水燙還把腳放進去!
母親感到很無奈,覺得我只是提醒。
有的同學說:“父母不尊重我的想法:她讓我自己買衣服,可是我選的衣服她總是覺得不好看,一定要勸說另一件衣服多么好,直到我放棄選擇自己喜歡的,所以,什么事我都聽她的,因為我說了沒用。
母親卻說我“沒主意”。
有的同學說:“父母從不認可我:父母忙于工作,偶爾見面總是提醒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我覺得自己怎樣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很自卑;”
可是父母卻覺得:“我很為他驕傲,只是希望他更好!”
有的同學說:父母總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好,讓我覺得自己很差,讓他們失望?!?/p>
可是父母卻說只是讓孩子多向別人學習,更完美!
從上面的溝通中我們會看到,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不在一個平面上,如果我們因此放棄表達自我的感受,那么我們可能就失去了學習表達自己的機會。
所以,父母和孩子要學會嘗試換個新的表達和溝通的方式,讓積極的情緒流動起來。也會讓我們把這種積極的溝通的方式帶到學校帶到未來的社會交往中。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