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光明區新一屆政府履職的起始之年,如何開好局?今年的光明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精力抓經濟抓產業、夯實城區發展基礎、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五方面,梳理出全年30件實事。
光明區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
集中精力抓經濟抓產業
(資料圖)
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力引進大院大所、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夯實科研經濟發展基礎、加快聚集一流科研人才、高水平舉辦光明科學城大會等6項舉措。
其中,在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將啟用合成生物、腦解析與腦模擬等設施平臺,加快鵬城云腦Ⅲ、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國際科技信息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綜合粒子設施主體、材料基因組設施、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設施、中國計量院深圳創新院。力爭完成深圳灣實驗室永久場地土地整備。在著力夯實科研經濟發展基礎方面,布局打造國際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推動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級創新中心。創建全市科技金融示范區,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廈,針對性引進一批股權投資機構。推進合成生物、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落地。啟動建設光明科學城中試轉化基地,新引進轉移轉化專業服務機構2家以上。
科學賦能產業,產業反哺科學。在集中精力抓經濟抓產業,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報告提出了7條落實舉措,包括推出系列產業扶持政策、落地建設一批產業項目、籌集拓展優質產業空間等等。
光明區將制定出臺支持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傳感器、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建成投產星源材質、科瑞、匯東晟等項目15個,加快建設貝特瑞、燃機電廠、電連5G高性能材料、潮州三環等重點項目28個,新開工光明電源基地天然氣直供專線、東江智能家居工業園、華星光電高世代配套項目等億元項目18個。力爭引進培育上市公司6家、十億級項目5個,百億級項目1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專精特新”企業300家。全年集聚未來產業領域企業100家以上。
空間保障是產業發展的基石。光明區將實施“5+8”連片產業用地整備攻堅戰,釋放產業用地不少于76公頃。
扎實推進深圳北部中心建設
世界一流的科學城需要別具一格的城市載體。為了夯實城區發展基礎,扎實推進深圳北部中心建設,報告提出了完善城市規劃、加快土地開發利用、建設樞紐城區、建設智慧城區、建設韌性城區等5件實事。
加快土地開發利用方面,啟動軌道13號線車輛段周邊商住綜合體等用地出讓工作,新供應居住用地12公頃以上。啟動科學城體育中心、光明高中園等項目土地整備,完成土地入庫123公頃以上,推動長興科技工業園、塘家第一工業區等城市更新和利益統籌項目,完成土地供應不少于28公頃。建設樞紐城區方面,開工道路15條,建成30條。推動龍大高速光僑立交開工建設,加快推進南光高速光僑立交、外環高速白花立交前期工作。
在持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促進高質量與高顏值良性互動方面,報告提出了7件實事,具體包括持續提升市容市貌,建設提升石榴籽公園、科學城智慧公園等10座公園,新建郊野徑80公里等等。
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光明區將落實增加教育資源供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加快文體設施建設、完善住房供給保障等5件實事。具體涵蓋開工道路15條,建成30條。建設提升10座公園,新建郊野徑80公里。新改擴建公辦學校7所,新建公辦幼兒園7所,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13320個。開工建設科學城體育中心、光僑游泳中心等項目。籌集建設公共住房5000套、供應不少于5000套。
報告強調,要始終保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以更高的視野和要求,踔厲奮發、砥礪前行,再續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創造更多成果和業績。
光明區將踔厲奮發、砥礪前行
鏈接:2023年光明區政府工作清單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以赴打造“三地”
1.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大力引進大院大所
3.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4.著力夯實科研經濟發展基礎
5.加快聚集一流科研人才
6.高水平舉辦光明科學城大會
二、集中精力抓經濟抓產業,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7.持續加強經濟運行調度
8.推出系列產業扶持政策
9.落地建設一批產業項目
10.引進培育一批重點企業
11.籌集拓展優質產業空間
12.持續激發消費商圈活力
13.持續營造優質營商環境
三、夯實城區發展基礎,扎實推進深圳北部中心建設
14.完善城市規劃
15.加快土地開發利用
16.建設樞紐城區
17.建設智慧城區
18.建設韌性城區
四、持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促進高質量與高顏值良性互動
19.加大污染整治力度
20.持續提升市容市貌
21.啟動城中村綜合品質提升
22.扎實開展文明創建
23.營造良好安全環境
24.維護穩定社會環境
25.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26.增加教育資源供給
27.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28.提升醫養融合服務質量
29.加快文體設施建設
30.完善住房供給保障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