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草如茵,移步換景。漫步在濱河步道上,6.4公里的截流河兩岸景觀,宛如一條銜接新城與舊城的韌性景觀生態綠毯,打造了一條動靜結合、體驗各異的城市濱水廊道,演繹出風景別致、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藍綠空間。
這里不只是一條水道,還是一片藍波綠毯,是韌性生態環境的能量池;不只是一座公園,還是一串夢想舞臺,是未來城市生活的實驗場
日前,深圳寶安截流河碧道景觀示范段進入試開園階段。提升后的濱河空間,不僅復育了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形成了更具韌性的生態格局,還塑造了緩和的岸線與灘地,為群眾帶來豐富多樣的親水空間與煥然一新的濱河休閑體驗。
(資料圖片)
綠美生態嵌入城市空間
截流河綜合治理工程是深圳市治水提質重大項目,旨在通過工程措施的實施,系統性解決片區防洪(潮)排澇的安全問題,同時結合自然資源稟賦與城市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濱河環境。
根據計劃,截流河總治理長度8.75千米,建設內容包括新建集中排澇泵站一座,節制閘5座,支流截污閘8座及南、北污水提升泵站,形成截流箱涵5.07千米,排澇服務面積29.8平方千米,打造沿河景觀帶約75萬平方米。
其中,截流河主河道長約6.4千米,南北連通渠分別長約1.2千米,建設內容包含防洪(潮)治澇、水質改善、生態景觀三部分,重點結合濱海區洪、澇、潮交互作用的復雜特點,遵循“水系引領、多規融合、離島式填海”的設計理念,打造包括2座跨河人行天橋在內的河海交界廊道。
歷經5年建設,目前大空港新城區截流河綜合治理工程已初見成效,初步解決了截流河南段的防洪(潮)內澇問題,水工主體部分的主體工程形象進度約90%。工程建成后,截流河、南北連通渠防洪標準可達到100年一遇,南連通渠節制閘與北連通渠節制閘防潮標準達到200年一遇,排澇泵站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通過植草溝、雨水花園、雨水濕地、下沉式綠地和透水鋪裝等綜合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營造“100米寬水脈、500米寬綠網、3公里寬湖海、6公里長水廊”立體格局,通過生態控導實現低碳長效,促成水系空間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濱河體驗“加碼”幸福生活
截流河現已開通的示范段長度約0.4千米,猶如一塊生態綠毯漂浮在蔚藍河畔。
立體交錯的步道系統,為人們提供了多角度觀賞美景的驚喜體驗;綠蔭中棲身的驛站,為人們提供必要的基礎服務。親水而坐、面河小憩,置身于濱水綠廊之中,似夢嗅到城市水脈的勃勃生機。
圍繞多元共享的理念,碧道設計分設自行車道與人行道,能滿足不同人群需求;欄桿扶手設計斜坡狀,可增加游人駐足扶靠的舒適度;采用的魚杖造型欄桿,體現了當地漁民文化底蘊。綠化效果方面,碧道結合地形條件,采取喬灌木與地被、草皮相結合的方式,沿途選用地被、草皮等多種植物,增強了游客的層次感和體驗感,同時兼顧園林植物的季相變化和對比和諧。
如今,站在和秀路橋遠觀,不難可以想象未來在6.4千米長的碧河兩岸,白鷺齊飛,綠意盎然的景象。
隨著建設的進行與更多區域的開放,截流河未來將成為國際賽艇賽事的舉辦地,繽紛多彩的水上舞臺,將承載著深圳文化的對外輸出;兩岸景觀將帶來動靜結合、旖旎多姿的城市濱水廊道,銜接新城與舊城、過去與未來,書寫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注腳。
責任編輯:Rex_03